为交流近年来催化与超分子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和促进各高校科研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医化学院于3月9-10日举办“催化与超分子化学”系列讲座。
此次系列讲座在医化学院第二会议室举行,11位催化与化学领域专家为我院教师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开场仪式由院长吴劼主持,他对应邀到场的各位专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参加。
南京大学谢劲教授作题为“双核金属化学”的报告。他讲述其课题组围绕着同核双金属和异核双金属催化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实现了更高效率的金属催化反应发展。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赵刚研究员作题为“基于氨基酸的有机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的报告。他们团队基于廉价、易得的天然手性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伯胺-仲胺、伯胺-叔胺、伯胺-膦、叔胺-硫脲、含氢键相转移催化剂等有机小分子催化剂。
天津师范大学李春举作“联苯[n]芳烃大环超分子化学”的报告。他介绍了他们课题组最近发展了一种简单、通用、模块化的策略来构筑多样化的超大环,实现了具有不同形状、尺寸和功能基元超大环的定制合成,并将其命名为联苯[n]芳烃(Biphen[n]arene)。这类新型大环分子展示了良好的对大尺寸客体分子识别和骨架可控自组装等新颖功能。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徐森苗研究员作“Chiral Bidentate Boryl Ligand Enabled Asymmetric C-H Borylation”的报告。他们课题组利用硼基强的σ给电子特性,首次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优势骨架1,2-苯基乙二胺的原创性手性双齿硼基配体,发展了通过碳-氢键氧化加成模式的不对称碳-氢键硼化新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张霄教授作“可见光介导的选择性转化-从均相到非均相”的报告。他向在场各位介绍了他们课题组从均相到非均相体系的可见光介导的选择性转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朱晨教授作“自由基重排反应研究”的报告。他们组利用自由基参与的远程官能团迁移策略,通过分子内氰基、杂芳基、肟基、炔基等基团的迁移实现了非活化烯烃的双官能化反应。并进一步提出了“对接-迁移”策略,成功用于烯烃的双官能化反应并大大提高了烯烃的普适性。通过分子内氢迁移和远端官能团迁移的策略组合,多样性实现了惰性碳氢键的官能化。
浙江大学黄飞鹤教授作“柱芳烃纳客在碳氢化合物精准分离中的应用”的报告。他向在座各位展示了柱芳烃纳客在苯乙烯/乙基苯分离、对二甲苯纯化、1-戊烯/2-戊烯分离、甲基环己烷/甲苯分离等方面的应用。
北京大学余志祥教授作“成环反应的发展/应用/机理研究”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课题组的[5+2+1],[4+2+1],[3+2+1]和[4+2]这几个成环反应的发展/在天然产物合成上的应用/反应机理的研究等方面的科研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徐明华教授作“铑(I)催化的不对称卡宾转移反应研究”的报告。他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手性烯体配体的设计及不对称催化研究,近期在铑(I)催化的不对称卡宾转移反应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以手性双烯为配体,分别实现了铑(I)卡宾介导的重氮化合物的不对称B-H、Si-H、S-H、C-H、N-H等插入反应,方法高效、实用,为一些重要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用的方法和新的技术。
中国科技大学黄汉民教授作“羰基合成:从小分子制备到大分子合成”的报告。他阐述了其课题组利用羰基合成策略实现从小分子制备到大分子合成方面的研究。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杨海波教授作“超分子拓扑聚合物的精准构筑及性质研究”的报告。他课题组长期从事超分子拓扑聚合物精准构筑与性能研究展开研究工作,包括:(1)发展了以配位键为核心推动力的逐级自组装策略,并成功构筑了一系列具有刺激-响应性质的超分子交联聚合物网络体系;(2)发展了配位键导向自组装-后聚合策略,成功构筑了一系列超分子星形聚合物;(3)将上述策略成功拓展到复杂超分子支化聚轮烷体系的构筑中,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高代数、以轮烷作为重复单元的金属有机轮烷树枝状分子的高效构筑。
报告期间,各位专家教授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吴劼表示此次系列学术活动是催化与超分子化学专业同行间相互学习、增进合作的一次高水平学术交流会,希望在场教师满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