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人文学院“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实践队邀请中文系退休教师何方形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首站进行讲解。
“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实践队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思政教育从传统的课堂中延伸出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以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导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在体验中感悟真理,从而培养出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实践队出征合影
本次实践队的第一站,队员们跟随何老师来到洪颐煊故居及三井巷陈宅。洪颐煊是清代学者,他帮助阮元校编著名的《经籍纂诂》,负责分纂《释名》《小尔雅》,并且参与编韵,又根据孙星衍所藏碑刻铭文,详加考证,撰写了《平津馆读碑记》十二卷。今洪颐煊故居是他的后裔在“小停云山馆”西边朝西的三间小轩基础上扩建的。故居的主体建筑布局精巧,藏而不露。通过讲解,队员们了解了许多古代建筑中蕴含的意义:例如照壁谐音“避”,寓意避开祸患,它在战乱年代也起到防盗的作用;不同人家门前的台阶也有讲究,商人门前只有一级台阶,寓意“一本万利”,而读书人门前有三层青石台阶,寓意“青云直上”……庭院的每一处转折都让队员们对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何老师的讲述下,队员们还探寻了几百年前洪颐煊在巾山下的读书时光。洪颐煊校编撰写过程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以实证为基础的精神也启示着队员们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参观洪颐煊故居
走出洪颐煊故居,何老师带领实践队成员走过赵巷和戚光街,讲述了赵匡胤后代和张巡的故事。随后一行人来到巾山,在上山途中,何老师通过讲解皇华真人得道升仙掉落头巾的故事和“台星”的知识,点明了“巾山”和“台州”名称的由来。
在爬巾山的路上,实践队的成员们依次参观了逋翁亭、中天斗、天宁寺、龙兴寺以及巾山群塔。巾山双塔东称东塔,又称大塔;西称西塔,也称小塔,合称大小“文峰塔”,据《台州府志》的记载,自从峰上建起了双塔,“台多父子兄弟连登甲第者”,所以临海人也将巾山视为风水钟聚之地。除此之外,何老师还讲述了杨时熙、王士性、陈函辉、徐霞客和董其昌、郑成功等人的传奇故事。这些讲解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往事,还与临海本地独特的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通过何老师精彩的讲述,队员们仿若穿越时空,仰望郑成功捍卫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感受到王士性、徐霞客用脚步丈量华夏大地的坚毅决心,体悟到董其昌笔耕不辍,翰墨留香的书画造诣,清晰地了解到临海这片古老土地上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一面行走,一面成长。通过此次探访,队员们收获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人文体验。他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行走中深刻感受到了思政教育的力量。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实践精神,不断探索,努力将所学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