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历来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难点,也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近年来,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受到高度关注,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要求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如何突破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提升未来教师的岗位胜任力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依托,积极探索构建全程性、开放性、研创性、协同性“四维联动”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以整体优化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效能。
全程性,重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
学院打破传统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在时间上进行“前置”与“延伸”,从大一起即开设独立的实践课程,并将其贯通于师范生4年学习的全过程,使师范生在4年学习中始终能置身于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持续深化对岗位的理解和技能训练。
一是健全校内实训课程体系。从第一年至第4年螺旋式开设“仪态与表达”“中华教育经典选读(答辩)”“西方教育经典选读(答辩)”“儿童游戏创编”“GSP素质拓展”“特色工作室”“数字教学资源设计”等独立实训课程,对接未来岗位逐渐强化师范生仪态、表达、游戏创编及特长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二是创新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依托重庆市首批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打破师范生毕业前一次性集中实习的传统模式,重点探索了“四年一贯递进式”校外实践教学:第一年为“见习”,即看看教师怎么做;第二年做“助教”,即帮着教师“做一做”;第三年“试做”,即试着自己“做一做”;第四年“顶岗”,即能够自己独立做。新生自入学第一学年起,就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每年到基地校进行为期两周的体验式学习,全程接受基地教师的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实现浸润式、渐进式成长,以便在第四年达到相对成熟的顶岗实习能力。
开放性,创设教师教育多元实践平台
学院打破原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封闭性、结构化组织形式,在空间上打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以项目实践为主要形式创设了两大多元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多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团队、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速度,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是“GSP”素质拓展平台。学院以GSP综合能力(G为通识能力general abilities、S为学科能力subject abilities、P为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ies)为导向,将第一课堂专业学习延伸至第二、第三课堂,由专业教师指导,统整相关活动资源,围绕“师范生技能竞赛、学生社团自主学习、社会工作与实践服务”三大模块开出菜单式的专业活动,学生必须跨模块选择参与项目,累计达到学分后才能毕业。其中,师范生技能竞赛构建起了班级、院级、校级、市级和国家“五级一体”的技能竞赛体系;学生社团自主学习平台组建了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心理等各类学生社团;社会工作与实践服务平台设置了干部任职、助教锻炼、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和教改科研等相关项目。经过近5年的持续建设,小学教育专业每年可为师范生提供50项左右的技能活动菜单,同时建成44个学生专业社团,从而以网格化的项目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发展的可能,使师范生全部具有GSP活动经历的同时,还可以自主选择发展的方向,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能力发展。
二是特色工作室中心。小学教育专业围绕学校服务“0—12岁儿童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开放性教学的形式建设了“‘贝根’儿童启蒙教育工作室中心”,该中心下设儿童礼仪、儿童语艺、儿童剧编创、儿童教玩具开发、儿童数理逻辑思维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等20余个特色工作室。工作室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学分保障,在教学组织上实行导师制,由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结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并由导师带入特色项目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经过持续建设,特色工作室中心已成为培育教师专业发展优势领域、学生个性发展优势特长的重要平台。近5年,工作室成员先后有530余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奖项,同时先后承接行业横向课题50余项,为30余所小学承担了det365娱乐官网入口建设、校本课程改革及特色项目推广的咨询服务。
研创性,促进教师教育学术创新实践
学院打破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重技能、轻研创的传统,依托工作室学分保障,鼓励导师将学术研究、行业研发及创新创业3个领域的特色项目引入实践教学,激活了本科师范生的研创热情,也提升了本科师范生的研创能力。
一是学术研究。学院围绕儿童启蒙教育及启蒙师资的创新性培养,鼓励工作室导师指导学生申报课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并发表成果。
二是行业研发。学院与教育行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将行业横向课题引入工作室的研发教学中,通过行业研发提升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是创新创业。激励工作室导师将行业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聘请行业优秀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改变了以往师范生创新创业训练较为薄弱的状况。近3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的研创能力获得显著发展,共获得国家及市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5个,获得国家及市级以上创新创业成果奖励11个,先后有120余人次参与专利申报、学术论文发表及蒙学教材、读物的编撰发行工作。
协同性,构建教师教育合作育人机制
学院力图破解师范院校基地建设不足、与基地合作流于形式和学生校外实践缺乏稳定性保障机制的难题,尝试从教师发展协同、课程教学协同、资源研发协同、质量监控协同等4个方面深化行业合作,以更为密切的行业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育人保障。目前,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已建成包括20个地方政府部门、25所小学以及11家教育企业在内的56个基地单位,为师范生的集中和分散实习提供了立体多层的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坚持召开一年一度的教师教育合作办学工作会,向合作单位汇报并共同研讨办学事宜,持续深化四项协同机制。
一是教师发展协同。明晰高校理论导师与基地一线导师的权责,明确基地一线导师的遴选和支持办法,建立稳定的基地合作单位导师库,与基地合作开展优秀实践导师评选,吸引更多优秀的基地导师投入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中。建立“1+1”双导师协同发展制度,即以指导学生校外实践为纽带,结成高校理论导师与基地一线导师的发展共同体,派出高校理论导师到基地挂职锻炼,深入到小学常态化情境中进行听课、观摩和教研,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同时,由理论导师与一线导师共同围绕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及师范生人才培养,开展研究并发表成果。
二是课程教学协同。邀请基地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课程设置的论证,聘请基地单位一线优秀实践教师担任各学科教学法、名师讲堂和其他实训课程的教学,促进基地导师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师范生的人才培养。
三是资源研发协同。加强与基地单位的教育资源合作研发,一方面通过课题委托,在基地学校采集、编制小学教育教学的案例资源,制作学生校外实践的导航微课;另一方面,积极转化学科专业优势,为基地单位提供特色课程、特色项目的教学资源研发服务。
四是质量监控协同。建立了基地、导师及学生实践的循环评价机制,通过基地评学、导师评学和学生评教,动态掌握实践教学中的各方表现,从而进行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同时,学院与基地单位联合开展“师范生见习、助教、试做实习内容及质量标准研究”“师范生顶岗实习内容及质量标准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明晰实践内容、质量标准与评价指南,将实践教学始终置于质量监控之下,以解决师范生校外实践内容随意、评价不严谨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探索,“四维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效益逐渐凸显,获得了毕业生及利益相关方的高度认可。2018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委托第三方——北京“新锦程”公司开展跟踪调查获知,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及其利益相关方对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8.54%,这对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难题而言,是一个总体性较高的评价。实践教学改革也进一步彰显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使专业声誉度得到了持续提升。近5年,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生源质量持续上升,至2018年,该专业文理科录取平均分均已超过一本控制线,其中文科分超本地一本控制线33分、理科分超本地一本控制线73分。小学教育专业也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重庆市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培育项目,所在教育学也建设成为重庆市本科高校重点学科。
(来源:《中国教育报》)